导航菜单

中国对德国冰球录像回放,关于亨利的手球助攻英文

2024-09-20 14:26:55

文章目录列表:

天宫课堂第二课主要内容
天宫课堂第二课有哪几个实验

关于亨利的手球助攻



亨利说这是一个手球;多梅内克说这是一个好球;普拉蒂尼肯定会说这就是足球。

关于南非世界杯预选赛附加赛法国队淘汰爱尔兰的那个争议进球,尽管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但一千个人仍然有一千种看法。

通过录像回放,亨利的手球铁证如山,不存在丝毫的模棱两可。如果这是一场普通的联赛或友谊赛,波及面可能仅限于两队球迷或所处联赛,但这是一场事关世界杯、事关两支国家队生死的你死我活的较量,因为这一次手球,改变了两支国家队的命运。

于是关于这个手球的讨论变得连篇累牍,甚至美国CNN都在一期新闻谈话节目中以“handful of trouble”讨论了这一话题。

女主播显然是足球外行,做天真状问男嘉宾:“难道就这样了吗?不能通过录像回放来更正?是不是能进行重赛?爱尔兰队可以上诉吗?”

男嘉宾谙熟足球界“潜规则”,他说:“他们认为足球是‘特殊’的,国际足联不允许用即时录像回放作为判罚依据,这和NBA大不一样。”

不管是女主播还是男嘉宾,都以美国式思维试图将这个足球的麻烦问题厘清。他们也许不知道,关于引入录像回放、电子裁判等高科技到足球比赛,已经被多少次呼吁又遭到多少次驳回。

有人说亨利当时就应该跑到裁判面前说,不,先生,这是一个手球,进球无效。还是那句话,如果这是一场普通联赛或友谊赛,亨利没准真会这么做,然后无论是本方球迷还是对方球迷,无论比赛结果如何,都会大加赞扬他的诚实和正直。但是请别忘了,这是一场争夺世界杯门票的生死战役,要是法国队因此丧失了出线权,法国人会赞扬亨利的高尚品格还是怒斥他葬送了一个国家队的前途?

赛后亨利就承认了手球行为,“但一切都是裁判的判罚”。亨利作为一个球员、一名前锋,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归根到底,认定进球有效的是瑞典籍主裁判马丁.汉松。

但如果真的引入即时录像回放来帮助裁判在有争议的时候进行判罚,就真的能解决一切问题吗?NBA是这一技术运用相当成熟的联盟,连一秒钟都能掰成几份对待,判定压哨球更是几名裁判聚集在技术台前反复观看录像,结果还是不时有球员和教练抱怨吹罚不公。网球也引入鹰眼系统,球王费德勒一直对这项技术不太感冒,而当大屏幕上二维圆点只有头发丝一样细的部分压在线上,字母显示IN,观众总是一片哗然,其中的不满恐怕多过对高科技的赞叹。美国在2006年就率先引入鹰眼系统,法网至今还是唯一一个不采用鹰眼判罚的大满贯赛事。

很难想象当足球比赛进行到一半,裁判忽然跑到场边反复观看录像,然后场上球员忽然都停顿下来,等三五分钟后,裁判再宣布你越位了、你假摔了或者你手球了等等。和篮球、橄榄球、棒球、冰球等美式运动相比,流畅性就是足球的最大魅力,足球迷们不能忍受裁判频繁地吹哨打断比赛;而在篮球、橄榄球等球赛中,停顿的时间远远超过比赛时间本身。

普拉蒂尼和布拉特一样,100个主意里有101个都是馊主意。在引入录像裁判这一问题上,个人认为他难得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如果不是1986年的“上帝之手”,马拉多纳的传奇将大打折扣;如果不是鲁尼的拙劣假摔,阿森纳队49场联赛不败纪录也不会让人津津乐道又耿耿于怀;如果不是因扎吉游走在越位的边缘,“杀手”本色就更无从谈起......

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包括优点和缺点,若非如此,他就不再是他,足球也莫不如此。对于足球这项能让人欢笑也能让人落泪的运动,“上帝之手”等争议事件只是无伤大雅的风味调料。足球因此更像是人的运动,因为人会犯错误,但能够继续前进,机器人不会犯错误,但是冰冷没有感情的,你觉得有意思吗?

天宫课堂第二课主要内容

天宫课堂第二课主要内容

天宫课堂第二课主要内容,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天宫课堂第二课主要内容。

天宫课堂第二课主要内容1

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讲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3名“太空教师”以天地互动的形式演示了实验,并介绍与展示了空间科学设施。这场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课,让科学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3月23日15时44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讲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中国空间站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地面主课堂设在中国科技馆,分课堂分别设在西藏拉萨和新疆乌鲁木齐。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中国科技馆及载人航天工程相关参研参试单位提供支持。授课内容面向全球观众进行直播。

预 热

复习首次授课内容

开课前几天,太空授课内容已向社会公布,航天员将在绕地球飞行的空间站上进行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并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早早看过了“课表”,地面课堂的同学们翘首以盼。在地面预热环节,同学们复习了首次空间站“天宫课堂”的授课内容,回顾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历程,还温习了关于太空失重的知识。

“太空教师”们来了!3名航天员来到镜头前,身着蓝色工作服站成一排集体亮相。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大家好,我是太空教师王亚平,很开心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是我们的‘天宫课堂’第二课……”王亚平的面孔和声音在“天宫课堂”再次出现,将同学们带入上课状态。

“我是指令长翟志刚,继续担任拍摄工作。”

“我是航天员叶光富,很高兴能够再次给大家分享太空中的科学知识。”

有过首次在空间站授课的经验,3名“太空教师”轻车熟路,再次带领大家进入奇妙的太空失重世界。

实 验

“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太空抛物等接续上演

结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王亚平首先给大家展示太空“冰雪”实验。只见她拿出一个装有过饱和乙酸钠溶液的透明袋子,袋口连接着一根吸管。她小心翼翼地从袋子里挤出溶液,在吸管口渐渐地形成一个透明液体球,再用沾了点结晶核的毛根轻轻碰触了下球体。

在尝试了几次后,仿佛被施了魔法一样,透明球迅速变成结晶球。王亚平解释说,析出晶体时,还会释放热量,因此这是一个摸起来感觉热热的“热球”。

“这是微重力环境下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得挤出的液体形成了饱满均匀的液体球。”王亚平揭示了奥秘。为了给同学们更直观地展示表面张力,王亚平紧接着做了另一个实验。她手里拿着两块透明的液桥板,叶光富拿着装有饮用水的袋子向两块液桥板分别挤上一个水球。

与此同时,地面课堂的同学们也在同步做着同样的实验。当两个水球越来越大,并黏合在一起时,她又将其缓慢地拉开,一座奇特的“液桥”搭建而成。

接下来进行太空中的浮力实验,王亚平遇到了“难题”。

只见她拿着一个小瓶子,里面装有两种液体。透明的水和**的食用油。王亚平和地面同学们一起将各自手中的瓶子进行摇晃后,“天宫课堂”和地面课堂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现象。水和油不相溶,在地面时,油比水轻,就会浮在水面上,而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则不然。

同学们手中瓶子里的液体渐渐形成分层,而王亚平手中的水油还是和之前一样,没有产生任何变化。怎么办?王亚平向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求助”。一名同学提议:“使用旋转的方式,借助离心作用将水和油分开。”王亚平采纳了建议。叶光富进行了演示,只见他将绳子系在瓶口,快速旋转,不一会儿,瓶子里的混合液就分离开来了。

“小原理可以发挥大作用。空间站也有这样的离心设备,用来分离和制备一些液体。很多复杂的设备都是简单的科学原理,比如空间站里的陀螺仪。”王亚平又给大家补充了一个知识点。

展示完太空奇妙的液体现象后,王亚平开始最后一项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目的是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原理。此时,一个可爱小巧的冰墩墩闪亮登场。王亚平将冰墩墩用手指轻轻一推,冰墩墩没有下坠,而是慢慢飘向一两米外的叶光富。叶光富接住后,又将其推向王亚平。冰墩墩在两人之间来回做着近似匀速直线运动。

“同学们,我所处的空间站实际上围绕地球飞行,那以你们的视角来看,冰墩墩做的还是近似匀速直线运动吗?为什么呢?”王亚平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

王亚平为同学们演示完有趣的实验后,接着,和叶光富一起介绍了空间站上的两个新科学实验柜——高微重力实验柜和无容器材料实验柜,展示了本次任务中开展的空间科学实(试)验进展。

建设空间站的目的,就是打造太空实验室,也意味着可以把地球上的实验室搬到太空。

“科学实验是助力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科学实验柜是我们在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的一个主要设施,等到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之后,我们将会增加更多的实验柜,开展更多领域的科学实验项目。到那时候,中外科学家都可以依托实验柜来开展研究,中国空间站将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太空科学平台。”

叶光富说:“同学们,我们也热切地期待你们能提出自己的科学实验设想,说不定下一次在太空中展示的就是你们的实验项目。”

互 动

师生问答充满奇思妙想

最后的提问环节中,网友们和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抛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3名航天员一一作答。

“在空间站里流眼泪是怎么样的?是像果冻一样拉得很长,还是会蹦出来成一颗一颗的?”

王亚平回答:“眼泪无法像在地面时那样自然地流下来,而是在眼眶中打转,或者是在眼角。所以在地面上强忍眼泪故作坚强也许很难,但是在太空中我们就很容易做到。”

“我们在空间站看到的月亮和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吗?”

“我们空间站距离地球约400公里,地球距离月球38万公里。在空间站上看月球跟在地面上看月球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因为没有地球上的大气和云的干扰,我们在空间站上看到的月亮更加明亮,更加清晰。”翟志刚回答。

“我有没有机会成为一名能在太空中做实验的科学家呢?”

叶光富鼓励说:“随着空间站的建成,将会有更多的科研人员到空间站来开展科学实验,非常欢迎同学们未来到空间站上来做实验,也可以把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提交到空间站来,然后在地面上远程操作。”

1节近1小时的太空授课在天地互动中很快过去,该到“下课”的时候了。

“同学们,未来属于你们!”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希望同学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追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期待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探索科学奥秘,未来的空间站将由你们来建设!”

3名航天员分别给同学们送出祝福和期望后,对着镜头和同学们依依惜别,挥手再见。又一场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课,再一次撒下科学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

天宫课堂第二课主要内容2

回放怎么看?

1、移动终端可点击关注人民网视频号预约观看。

2、电视可进入央视综合、新闻、少儿频道观看。

3、电脑可进入央视端观看。

4、没有时间收看直播的朋友们可在央视端等平台收看直播录像。

“天宫课堂”第二课定于3月23日15时40分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

这次太空授课活动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航天员将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天宫课堂”第二课内容简介

“天宫课堂”第一课授课时长约60分钟,预计“天宫课堂”第二课授课时同样约60分钟。具体以具体课程安排为主。

“天宫课堂”第一课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天宫课堂第二课主要内容3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在轨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并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此次太空授课,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西藏拉萨、新疆乌鲁木齐设2个地面分课堂。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太空“冰雪”实验使用过饱和乙酸钠溶液,顺着袋子管口挤压出一个水球,然后用塑料棒碰触就会形成一个冰球。这个液体球,长得像冰球其实是热球。这其实是一个无水醋酸钠实验,与地面不同的是,在空间站由于微重力的作用,水球不受容器限制,结晶可以往外发展,与地面实验结果相当不同。

液桥演示实验中,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在太空可用液体搭一座桥,非常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液体表面张力的特性。而地面上的液桥实验是引入了电介质极化新机制,现象虽然看起来相似,但其实原理上并不相同。

水油分离实验,将水油混合,一般情况下因为水的密度大于食用油,所以在地面当两种液体混合之后,油会浮在水上面,形成稳定的分层现象。即使摇晃,静置后也会分层。但在太空中自然摇晃后,水油并没有自然分层。但太空中没有重力和浮力,所以摇晃后,油会变成小油滴均匀分散在水中,这个过程就是离心机的工作原理。

太空抛物实验奥运顶流“冰墩墩”高调亮相,它在空间站上被航天员抛出后,并没有像在地面上那样做抛物的曲线运动,而是水平飞出去了,这是空间站微重力环境最直观的体现。

航天员还展示了用双手拧一条沾湿了的毛巾,毛巾里的水形成一层水膜,附着在手上,像手套一样,晃动也不会掉落。并把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手工艺——扎染,带上了空间站。首先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操作,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之后再用板蓝根等染料对织物进行染色。最后打开的成色蓝白相间,酷似降落伞。

太空扎染让课堂中的同学们一饱眼福的同时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一起见证了千年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美妙融合。

天宫课堂第二课有哪几个实验

天宫课堂第二课有哪几个实验

天宫课堂第二课有哪几个实验,3月23日15时44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讲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天宫课堂第二课有哪几个实验。

天宫课堂第二课有哪几个实验1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在轨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并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此次太空授课,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西藏拉萨、新疆乌鲁木齐设2个地面分课堂。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太空“冰雪”实验使用过饱和乙酸钠溶液,顺着袋子管口挤压出一个水球,然后用塑料棒碰触就会形成一个冰球。这个液体球,长得像冰球其实是热球。这其实是一个无水醋酸钠实验,与地面不同的是,在空间站由于微重力的作用,水球不受容器限制,结晶可以往外发展,与地面实验结果相当不同。

液桥演示实验中,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在太空可用液体搭一座桥,非常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液体表面张力的特性。而地面上的液桥实验是引入了电介质极化新机制,现象虽然看起来相似,但其实原理上并不相同。

水油分离实验,将水油混合,一般情况下因为水的密度大于食用油,所以在地面当两种液体混合之后,油会浮在水上面,形成稳定的分层现象。即使摇晃,静置后也会分层。但在太空中自然摇晃后,水油并没有自然分层。但太空中没有重力和浮力,所以摇晃后,油会变成小油滴均匀分散在水中,这个过程就是离心机的工作原理。

太空抛物实验奥运顶流“冰墩墩”高调亮相,它在空间站上被航天员抛出后,并没有像在地面上那样做抛物的曲线运动,而是水平飞出去了,这是空间站微重力环境最直观的体现。

航天员还展示了用双手拧一条沾湿了的毛巾,毛巾里的水形成一层水膜,附着在手上,像手套一样,晃动也不会掉落。并把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手工艺——扎染,带上了空间站。首先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操作,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之后再用板蓝根等染料对织物进行染色。最后打开的成色蓝白相间,酷似降落伞。

太空扎染让课堂中的同学们一饱眼福的同时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一起见证了千年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美妙融合。

天宫课堂第二课有哪几个实验2

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讲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3名“太空教师”以天地互动的形式演示了实验,并介绍与展示了空间科学设施。这场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课,让科学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3月23日15时44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讲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中国空间站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地面主课堂设在中国科技馆,分课堂分别设在西藏拉萨和新疆乌鲁木齐。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中国科技馆及载人航天工程相关参研参试单位提供支持。授课内容面向全球观众进行直播。

预 热

复习首次授课内容

开课前几天,太空授课内容已向社会公布,航天员将在绕地球飞行的空间站上进行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并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早早看过了“课表”,地面课堂的同学们翘首以盼。在地面预热环节,同学们复习了首次空间站“天宫课堂”的授课内容,回顾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历程,还温习了关于太空失重的知识。

“太空教师”们来了!3名航天员来到镜头前,身着蓝色工作服站成一排集体亮相。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大家好,我是太空教师王亚平,很开心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是我们的‘天宫课堂’第二课……”王亚平的面孔和声音在“天宫课堂”再次出现,将同学们带入上课状态。

“我是指令长翟志刚,继续担任拍摄工作。”

“我是航天员叶光富,很高兴能够再次给大家分享太空中的科学知识。”

有过首次在空间站授课的经验,3名“太空教师”轻车熟路,再次带领大家进入奇妙的太空失重世界。

实 验

“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太空抛物等接续上演

结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王亚平首先给大家展示太空“冰雪”实验。只见她拿出一个装有过饱和乙酸钠溶液的透明袋子,袋口连接着一根吸管。她小心翼翼地从袋子里挤出溶液,在吸管口渐渐地形成一个透明液体球,再用沾了点结晶核的毛根轻轻碰触了下球体。

在尝试了几次后,仿佛被施了魔法一样,透明球迅速变成结晶球。王亚平解释说,析出晶体时,还会释放热量,因此这是一个摸起来感觉热热的“热球”。

“这是微重力环境下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得挤出的液体形成了饱满均匀的液体球。”王亚平揭示了奥秘。为了给同学们更直观地展示表面张力,王亚平紧接着做了另一个实验。她手里拿着两块透明的液桥板,叶光富拿着装有饮用水的袋子向两块液桥板分别挤上一个水球。

与此同时,地面课堂的同学们也在同步做着同样的实验。当两个水球越来越大,并黏合在一起时,她又将其缓慢地拉开,一座奇特的“液桥”搭建而成。

接下来进行太空中的浮力实验,王亚平遇到了“难题”。

只见她拿着一个小瓶子,里面装有两种液体。透明的水和**的食用油。王亚平和地面同学们一起将各自手中的瓶子进行摇晃后,“天宫课堂”和地面课堂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现象。水和油不相溶,在地面时,油比水轻,就会浮在水面上,而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则不然。

同学们手中瓶子里的液体渐渐形成分层,而王亚平手中的水油还是和之前一样,没有产生任何变化。怎么办?王亚平向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求助”。一名同学提议:“使用旋转的方式,借助离心作用将水和油分开。”王亚平采纳了建议。叶光富进行了演示,只见他将绳子系在瓶口,快速旋转,不一会儿,瓶子里的混合液就分离开来了。

“小原理可以发挥大作用。空间站也有这样的离心设备,用来分离和制备一些液体。很多复杂的设备都是简单的科学原理,比如空间站里的陀螺仪。”王亚平又给大家补充了一个知识点。

展示完太空奇妙的液体现象后,王亚平开始最后一项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目的是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原理。此时,一个可爱小巧的冰墩墩闪亮登场。王亚平将冰墩墩用手指轻轻一推,冰墩墩没有下坠,而是慢慢飘向一两米外的叶光富。叶光富接住后,又将其推向王亚平。冰墩墩在两人之间来回做着近似匀速直线运动。

“同学们,我所处的空间站实际上围绕地球飞行,那以你们的视角来看,冰墩墩做的还是近似匀速直线运动吗?为什么呢?”王亚平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

王亚平为同学们演示完有趣的实验后,接着,和叶光富一起介绍了空间站上的两个新科学实验柜——高微重力实验柜和无容器材料实验柜,展示了本次任务中开展的空间科学实(试)验进展。

建设空间站的目的,就是打造太空实验室,也意味着可以把地球上的实验室搬到太空。

“科学实验是助力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科学实验柜是我们在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的一个主要设施,等到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之后,我们将会增加更多的实验柜,开展更多领域的`科学实验项目。到那时候,中外科学家都可以依托实验柜来开展研究,中国空间站将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太空科学平台。”

叶光富说:“同学们,我们也热切地期待你们能提出自己的科学实验设想,说不定下一次在太空中展示的就是你们的实验项目。”

互 动

师生问答充满奇思妙想

最后的提问环节中,网友们和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抛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3名航天员一一作答。

“在空间站里流眼泪是怎么样的?是像果冻一样拉得很长,还是会蹦出来成一颗一颗的?”

王亚平回答:“眼泪无法像在地面时那样自然地流下来,而是在眼眶中打转,或者是在眼角。所以在地面上强忍眼泪故作坚强也许很难,但是在太空中我们就很容易做到。”

“我们在空间站看到的月亮和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吗?”

“我们空间站距离地球约400公里,地球距离月球38万公里。在空间站上看月球跟在地面上看月球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因为没有地球上的大气和云的干扰,我们在空间站上看到的月亮更加明亮,更加清晰。”翟志刚回答。

“我有没有机会成为一名能在太空中做实验的科学家呢?”

叶光富鼓励说:“随着空间站的建成,将会有更多的科研人员到空间站来开展科学实验,非常欢迎同学们未来到空间站上来做实验,也可以把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提交到空间站来,然后在地面上远程操作。”

1节近1小时的太空授课在天地互动中很快过去,该到“下课”的时候了。

“同学们,未来属于你们!”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希望同学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追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期待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探索科学奥秘,未来的空间站将由你们来建设!”

3名航天员分别给同学们送出祝福和期望后,对着镜头和同学们依依惜别,挥手再见。又一场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课,再一次撒下科学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

天宫课堂第二课有哪几个实验3

回放怎么看?

1、移动终端可点击关注人民网视频号预约观看。

2、电视可进入央视综合、新闻、少儿频道观看。

3、电脑可进入央视端观看。

4、没有时间收看直播的朋友们可在央视端等平台收看直播录像。

“天宫课堂”第二课定于3月23日15时40分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

这次太空授课活动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航天员将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天宫课堂”第二课内容简介

“天宫课堂”第一课授课时长约60分钟,预计“天宫课堂”第二课授课时同样约60分钟。具体以具体课程安排为主。

“天宫课堂”第一课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