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英格兰打法国回放,英格兰和法国球员俱乐部队友关系怎么样

2024-09-20 22:45:46

文章目录列表:

卡斯蒂永战役的战斗经过是怎样的
英法百年战争的历史影响
英法百年战争之克雷西会
奥尔良战役

英格兰和法国球员俱乐部队友关系



在足球俱乐部中,英格兰和法国球员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友好和尊重的。他们在球场上互相竞争,但同时也尊重对方的才华和努力。

然而,也有一些英格兰和法国球员之间的紧张关系。这可能是由于两国之间的历史和政治问题,或者是由于某些球员的个人行为或言论引起的。

总的来说,英格兰和法国球员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他们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在足球俱乐部这个多元化的环境中,大多数球员都能够和谐相处,共同为球队的成功而努力。

卡斯蒂永战役的战斗经过是怎样的

卡斯蒂永战役的战斗经过是怎样的

卡斯蒂永战役Battle of Castillon(1453.7.17) 英法百年战争(HundredYears′War)中的最后一次战役。施鲁斯伯里伯爵约翰·塔尔博特(John Talbot,Earl of Shrewsbury)率领一支英国军队前去解救被围的卡斯蒂永。

争夺加斯科涅

继1450年光复了诺曼底之后,查理七世于1451年授权他的陆军中将——迪努瓦伯爵(此人曾负责1429年的奥尔良守城战,后来得到圣女贞德的援兵,迫使英军放弃围城)率领一支大军前往攻打吉埃内。加斯科涅人长期以来和英格兰共戴一主,英国人很大程度也仅仅依赖这种基于个人联盟的忠诚才得以在维持地区防务以抵御法王的进攻。由于在这一地区在这一地区只部署了少量驻军加之法军使用堡垒战术使北方的局势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亲英的加斯科涅人不断减少,并已无法继续抵御王家军队的强大军事压力。吉埃内迅速陷落。

这场光复战役以法军于1451年攻克采邑首府波尔多告终。由于不满法国人的新体制,特别是获利颇丰的对英贸易受到限制,波尔多的富于商人气质的***派出一支代表团到伦敦说服英王亨利六世派出援军。久经沙场的老将——早已赋闲的70多岁的——约翰·塔尔伯特(曾参加亨利五世的远征军征讨法国,阿金库尔战役中立身扬名,后在帕提战役时被农家女贞德中途拦截并击败被俘,视为一身中的奇耻大辱)被任命为这支3000人的远征军的统领,于1452年10月17日在波尔多登陆波尔多的市民马上向塔尔伯特敞开了城门,惊慌失措的法国守备队被驱逐出去。很快,许多吉埃内市镇相继重新宣誓效忠英王。查理七世1451年取得的成果前功尽弃。

法国人在战略上大大得判断失误,他们以为英国人的远征军是派往诺曼底的。直到1453年仲夏查理七世才集结了一支部队前往收复吉埃内。法军从东北,正东,东南分三路进击,在吉埃内西郊会师,查理七世在率领后备队殿后。塔尔伯特的儿子里叟(Lisle)的领主率领援军赶到波尔多,使英军在人数上倍增到6千。一如往常加斯科涅人的忠诚使英军仍有可能集结一支更大的部队以抵御任何来犯的王家军队。孤军深入的法军因而加倍小心。

法军围点打援

法军开始围攻多隆河畔的卡斯蒂永城。法军的统帅不止一位,但实际上的总帅是德高望重的让·德·布鲁瓦老爷,他是一个不列塔尼人,佩里高尔的伯爵兼利摩日的子爵,同时也是庞蒂埃弗的伯爵。其他统领如让·德·布约以及雅克·德·香巴尼在之后的故事里还将提到。然而,最重要的***是著名的攻城工程师——让·布赫兄弟(帝国时代2的百年战争任务版最后一关中口出豪言的约翰布赫即是此君)——同时也是弹道专家(当时他们并没有工程师的头衔,而且此后这一荣誉也从未被布赫家族享有), 加斯帕尔这位当时实际上的“工程师”指挥了攻城行动。

贵族指挥官们按照他们的专长指挥重骑兵此次战役的显著特点是法军围城队由混合部队组成。布赫兄弟参加了1451年的围城战因而熟悉这一地区。这就解释了为何一支仅700人的法军工程队能在短时间内在多隆河的支流利多尔河的故道上开凿了一条设防的野战壕。 法军阵列的不规则参数长期以来困惑着历史学家。.另一显著的特点是法军的构成。文献说明有300门甚至更多的加农炮和射石炮随军机动。虽然不能确定那些大炮和火绳枪是否故障频出,但是毫无疑问火绳枪在武器中占据了很大比重,他们可能是由热那亚佣兵吉里包特监制的。法军的营帐简直可以说是个大炮停车场。

步兵人数在6000左右,有些材料估算为9000人。1000名骑兵由法王的附庸不列塔尼公爵提供,驻扎在大营以北1.5公里处。法军不合常理的布阵是否是因为蜿蜒的干涸河床造成,或是为了是火枪手获得最佳的射击效果,这些都不得而知。营帐处于卡斯蒂永城的炮火射程之外,而且攻城方也没有试图建立更近的战壕。几乎可以肯定,布赫准备围点打援而非强攻。千余名法军弓箭手在热尚·卢沃的统领下部署于卡斯蒂永以北的圣洛朗的前哨要冲,这里是来自波尔多的援军的必经之地。虽然塔尔伯特更希望等待法军开近波尔多,但是出于荣誉和勇气的考虑,他仍被说服去救援卡斯蒂永城。

塔尔伯特于7月16日出城,他率领着一支装备精良的骑兵,跟随其后的是数量众多的步军和炮队。他在波尔多的总兵力不下6千人,算上在最后时刻加入的忠诚的加斯科涅人大约有9千人。塔尔伯特于日落时到达利博涅,他的马军包括500名军士和800人的马上弓箭手继续夜行,穿过圣埃米利昂。截止17日黎明盎格鲁-加斯科涅联军的先头部队到达距圣洛朗咫尺之遥的树林。塔尔伯特军突袭了法军弓箭手,歼灭了一部份,其余的弓箭手在逃往法军大营时遭到截击。经过长达30公里的强行军后,塔尔伯特及时地让部队停下修整。一部份英军尾随溃退的法军弓箭手一直追到法军大营。 当塔尔伯特的部众休息和造饭时,法军从卡斯蒂永撤退的消息传来。

目击者说法军的战马和推车正在驶离营地。塔尔伯特意识到机会来了,痛击撤退中的法军,这个想法实在是太诱人了。塔尔伯特决定立即发动进攻。虽然联军步兵尚未全部到达,但是战机稍纵即逝,不容等待。

英法决战城下,塔尔伯特的骑兵涉过法军大营以西600码的利多尔河。盎格鲁-加斯科涅联军并没有从西面直接与法军接战,而是企图迂回到营垒南面更长的堤岸轴线上展开队伍发动进攻。当他接近法国人时,老谋深算的塔尔伯特可能已经意识到他错误判断了战场形势。但塔尔伯特万万没有想到他正在自掘坟墓,几乎是正面走向火枪手的齐射

法国人正在静待他步入射程。塔尔伯特指挥部队下马作战,而他自己仍安坐在他的白色座骑上。随着一声呐喊:“塔尔伯特和圣乔治”。

盎格鲁-加斯科涅人发起了冲锋,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幸存的人们越过壕沟攀上木墙。托马斯·埃弗林根成功得把他的战旗插上了城墙,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荣光。

攻城方一次次的攀上城头,而法国的加农炮和射击孔里伸出的火绳枪又用齐射一次次得把进攻者赶下去,进攻者横尸城下伤者更是不计其数。交战双方在某几处城墙甚至展开了肉搏战。虽然在总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英军的后续部队只是像撒胡椒面一样投入战斗,最终到达战场的可能接近4000人,即使这样,其兵力不够攻陷早有准备的法国守军。

塔尔伯特的炮队则从来没有准时到达过。盎格鲁-加斯科涅人在法军的炮火下只有埃打的份。他们坚持战斗了1个小时,直到日近中午。就在这个当口,不列塔尼骑兵赶到,冲击了英军的侧翼,这天早些时候撤离的法军弓箭手则重新组织起来从营墙后冲出,占据有利位置射杀溃逃的英军。

慌不择路的溃兵涉过多隆河的罗赞河峡,逃往河心小洲寻找避难所。此时,塔尔伯特的座骑被加农炮弹击中,他被压在马下。一个法国弓箭手——米歇尔·佩鲁宁用战斧砍下了塔尔伯特的脑袋,从此名垂青史。塔尔伯特的儿子也被杀死。一部份盎格鲁-加斯科涅人逃到了卡斯蒂永,其余的则被赶到邻近的市镇。

伤亡:法军: 100(-).英军: 4,000(-), 多数受伤后被俘。塔尔伯特的惨败致使再也没有英军再无可用的野战部队。加斯科涅市镇在法军炮队到达后迅速投降。当波尔多城再次向查理七世投降的时候,百年战争的主要部份终于结束了。卡斯蒂永是西欧战抗史中火器成为决定性的力量的最早战例之一。

唯一的更早的例子是1420~1433年的胡斯战争,与卡斯蒂永战役极其相似。这种众多射击部队在既设防御阵地开火的作战计划实质上是英国长弓战术的一种延伸。然而要在脆弱的防御阵地上使用这种新式武器必须获得相应的技术进步。

让·布赫采用的战术和胡斯军队的指挥官约翰·杰式卡何其相似。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德国人在火器特别是轻火器上改进上的成果很快被查理七世的军队吸收,国王很有可能从那里雇佣了一批火枪手。

从1450年的库米尼战役中可以得出结论,在这一领域枪炮比长弓有效射程更远,如果指挥得当,他们可以在阵地战中所向披靡。但是塔尔伯特选择了后者。同样应该指出的是,骑兵继续对此类战役的结果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否则,失败方仅仅是被“击退”,仍然需要指出的是,射击战术从本质上说仍是一种防御性战术,只有当对方发起进攻时方能奏效。

英法百年战争的历史影响

英法百年战争的历史影响

说起欧洲历史上的英法百年战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英法百年战争指的是英格兰、苏格兰、法兰西、勃艮第四个西欧王国,在1337年至1453年这116年中,陆陆续续所进行的争夺王室领地的战争。最后,法兰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英国丧失了全部的大陆领地,真正成为了一个岛国。

1、早在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国军队渡海侵入盎格鲁.撒克逊人占据的英格兰,成为英国上层统治者。这是西欧大陆法国先进农业文明对岛国英国不发达农业和畜牧业文明的冲击和征服。此后二百多年,英国在经济政治上受法国剥削压迫,这引起了包括征服者诺曼底人的不满,英法结构矛盾不可避免。

2、英法王室联姻产生了王位继承权之争,实际上是英法互相较劲兼并对方以主导对方的争霸格局一直没有改变。英王爱德华三世不承认法王旁支腓力六世的王位继承权,声称自己以外甥的身份领有法王继承权,遭到法国拒绝。事实上,法国内部统一没有完成,国力已不能压制英国,英国为了报复和统治法国,于1357年主动发动了侵法战争。

3、战争初期、中期英国军队凭弓箭等装备优良在多次战役中大获全胜,法国本土人民遭受更多的灾难。战争后期法国民众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战斗意志高涨,特别是平民女英雄贞德的出现和她指挥引领作用及壮烈牺牲精神,激励了法国人民上下同心,誓死决战,彻底打败了英国侵略者。英国又因国内苏格兰独立问题掣肘,不得不知难而退,退出对西欧大陆领土的占有,仅保有一小块飞地,法国于1558年彻底收回飞地。

4、英法百年战争是西欧主要封建王国之间的统一兼并战争,也是侵略和反侵略战争,法英先后互为侵略者,此战法国反侵略成分大一些;也是岛国农耕畜牧融合文明对大陆农业文明的不成功的征服,说明在农耕冷兵器为主的时代一般情况下,大陆文明对海岛文明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

5、英法百年战争造就了英法两个集权专制的强大封建王国,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民族性格。

英法百年战争英国虽然落败,但是法国也没能兼并英国,可见欧洲封建专制大一统局面受地理碎片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包括宗教传统等影响,难以实现。这种英法均势与对立,使得它们更多专注于对外殖民和在殖民地方面进行新的争夺。

几百年后,法国继续追赶英国,一度成为欧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的霸主和统治者;而英国更是率先以海洋强国的身份实现了对南亚、中东、北美等地野蛮的殖民统治,并于十八、十九世纪成为超越法国、称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

英法百年战争并不是说这场战争打了一百年,实际上这个词是在后来的19世纪中叶才出现的,所谓的百年战争其实一直都在断断续续的在打,其实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把汉朝和匈奴之间,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71年的战争称之为“汉匈百年战争”,只不过史学界一般不这么叫罢了。

百年战争表面上是英法两国围绕着法国国王王位继承的问题张开的争霸战,实际上里面夹杂了很多其他原因,包括封建领土的争夺,英国对于法国支持苏格兰的报复,英国对法国财富的垂涎等等。

1、王位继承权

自诺曼征服以后,威廉一世成了英国国王,1154年法国伯爵亨利又成了英国国王,是为亨利二世,不管是威廉还是亨利,他们都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法国国王的封臣,另外一方面他们又是英国国王,这样英国和法国之间就产生了一种贵族上的联系。

在英王爱德华二世娶了法国腓力四世的女儿伊莎贝拉以后,等于英王和法王之间出现了联姻关系,如果法王能够正常生育,那倒也没什么,问题在于查理六世去世后,加佩王朝绝嗣,实际上欧洲各个王朝灭亡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绝嗣。

绝嗣以后怎么办?当然是从旁支去找,于是腓力六世继位,这时候就很有意思了,爱德华三世是腓力四世的外孙,是伊莎贝拉的儿子,按道理说他是有资格继位法国国王的,问题是当时的法王接着注释法律的而机会,宣布法国国王传男不传女,不承认爱德华三世的继承权,一下子把爱德华三世惹火了。

2、苏格兰问题

英格兰和苏格兰长期不和,爱德华一世就是以残杀苏格兰人闻名的,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法国人深谙这个道理,法国每年提供给苏格兰补助金5万英镑,条件是苏格兰必须每年和英格兰打上四个月,英格兰为此深恨法国。

3、经济战

按照马克思主义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两国不和很有可能是经济之间的争端,就如同现在同为美国盟友,日韩之间越来越激烈的互斗一样,就是因为日韩之间的产业越来越重合,竞争越来越激烈。

这是加斯科尼地区,当你搜索“加斯科尼”的时候i会发现,这地方生产葡萄酒,一直盛产到现在,实际上在百年战争时期,加斯科尼就是以葡萄酒闻名的,葡萄酒的生产需要地中海气候,该干燥的时候干燥,该温暖多雨的时候多雨,而不幸的是英格兰属于温带海洋气候,一年温差不大,注定产不了好的葡萄酒,因此英格兰大量进口来自于加斯科尼的葡萄酒。

加斯科尼对于英格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欧洲桥头堡,不但盛产葡萄酒,而且英国的出口物资,包括谷物,羊毛,鱼类,武器等等也需要通过加斯科尼,正如同上面所介绍的,加斯科尼虽然盛产葡萄酒,但是不利于谷物生长,因此加斯科尼同时也进口大量的英格兰的粮食。

除了加斯科尼以外,还有弗兰德尔,加斯科尼是葡萄酒出名,而弗兰德尔是由于纺织品出名,英格兰盛产羊毛,而弗兰德尔是当时欧洲的富庶地区,英格兰每年通过初九到弗兰德尔的羊毛获得大量的利润,而弗兰德尔纺织品在英格兰也非常受欢迎,弗兰德尔有整个欧洲最最好的呢绒产品。

弗兰德尔地区和加斯科尼对于英格兰的影响还不仅仅是贸易的问题,而是关税的问题,仅以弗兰德尔地区的羊毛关税为例:

可以看到,仅羊毛就为英国王室带来大笔的收入,这两个地区对于英国王室来说是绝对不能丢掉的,着也是英法之间百年战争打的如此长久的重要原因。

英法百年战争之克雷西会

英法百年战争之克雷西会战

8月25日,爱德华三世无法安全撤回英国,决定挑选好阵地,好好跟法国人打一仗。英军全军开出勒克罗图瓦,穿过克雷西森林中的罗马古道,奔向克雷西。

法军兵多将广,部队以重装骑兵为主,有6000名热那亚雇佣弩兵,步兵大部分是征召来的兵,战斗力一般。克雷西是森林地形,不适合法军重装骑兵作战,而且法军骑士装备精良,战斗力和作战意志很强,瞧不起以步兵为主的英军,也属于正常。相比之下,英军主要以长弓手为主,其余的是英格兰骑士和少量威尔士长矛兵,主要是占据了地形优势,居高临下,并且战斗意志非常强烈,失败了就是死路一条。

爱德华三世采用了正确的作战部署,这是英军获得胜利的战略保障。爱德华三世将部队安排在克雷西村庄前的一座小山上,可以居高临下发挥长弓兵的优势,这个山前正对着一条法军的必经之路,这是爱德华三世精心挑选的战场,简直是一个伏击法军的绝好战场。这个战场极大发挥了英国长弓兵的优势,极大限制了法国重骑兵的优势,同时决定了法军重装骑兵的灾难命运。

爱德华三世将自己的部队分成三队,前两队分别由黑太子爱德华和诺萨顿伯爵指挥,整个英军阵线的两翼和中央都配置了长弓手。英军的地形极为有利,不但居高临下,两侧还有村庄掩护,周围是大片森林,英军长弓手阵地前还布置了大量1英尺见方的绊马坑,这些绊马坑,可以有效的抵挡法国重骑兵的冲锋,能很好保护长弓手。

英军全军在正午时分,有秩序的分批离开阵地用餐休息,英军巩固阵地后恢复体力,保证了英军在战斗中的体力,能够持久和强有力的攻击法军,能够保证较高的战斗意志,是英军获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将领建议让全军继续北行,进驻奥蒂河上的主要枢纽,战略要地拉布罗耶城堡,掐断英军北上的路线,这是上策,法军借助拉布罗耶城堡的有利地形,可以利用法国重骑兵优势,攻击前进的英军,从而全歼英军。更多的将领建议立即发起正面进攻,这个显然是下策,直接导致了法军的全面惨败。

大部分法军将领只看到了法国军队占据绝对优势兵力,英军仓皇逃跑,错误判断法军只要发动进攻,英军很快就会被打败,忽视了英军占据有利地形,进行了精心布防,英军是困兽之斗,战斗准备充分,进行了适当休息。法军纪律松散,无法做到号令统一,进行长时间行军,士兵和马匹都有些疲惫,法军最高将领不能够正确判断战场形势,最终造成法军在占据优势情况下,却出人意料的损失惨重。

奥尔良战役

奥尔良战役。

前因:

韦纳伊战役:1424年,英法两国的军队在韦纳伊(法国北部小镇)交战;英军获胜后,为彻底消灭法国太子查理的抵抗势力,英军包围了效忠于查理的奥尔良(法国中北部城市)。

公元1428年,英军包围了法国城市奥尔良;第二年,法军在圣女贞德的率领下,打败了英军,解除了英军对奥尔良的包围,史称“奥尔良战役”。

奥尔良战役是英法百年战争后期的重要转折,战后法军扭转了被动态势,最终赢得了百年战争的胜利。

战前,英格兰摄政贝德福德公爵认为,根据《特鲁瓦条约》法国国王查理六世去世后,王位应由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继承。但查理六世的儿子查理认为自己才是王位继承人。

为了争夺法国王位继承权、消灭查理的势力,贝德福德率军攻入法国。当时英格兰和勃艮第公国(原法国属国)结盟,侵占了法国北部大片领土。支持查理的奥尔良公国在北部仅剩奥尔良一城没有被英军攻占。

奥尔良成了阻挡英军南下的战略要地。

1428年7月到10月,英军统帅索尔兹伯里伯爵率英格兰和勃艮第的联军攻占了奥尔良周边的市镇和要塞,包围了奥尔良,随后便发动了对奥尔良的攻城战。

英军刚开始攻城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城内法军统帅迪努瓦在大批援军的支持下发动反击,英军的进攻受挫。索尔兹伯里伯爵因炮击受伤,病重身亡。

奥尔良城内的法军趁英军统帅受伤,抓紧时间加固了城防。英军新任统帅到任后,见奥尔良一时难以攻克,在城外修建了十一座要塞,准备长期围困奥尔良,迫使法军屈服。

英法两军围绕奥尔良,陷入了长期对峙状态。

次年初,奥尔良城内的物资开始短缺。一支法国和苏格兰的联军从布卢瓦(位于奥尔良西南方)出发,准备进攻英军,为奥尔良解围。

他们在行军途中得到情报,附近有一支运送补给的英军,便决定前去拦截英军的补给,好给奥尔良城内补充物资。

两军进行了激烈的交战,联军最终战败。因为英军运送的物资中有很多鲱鱼,所以这次战役被称为“鲱鱼之战”。这为之后贞德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英格兰摄政贝德福德公爵从菲利普口中得知迪努瓦提出的条件后,拒绝了他的提议,他认为奥尔良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没有理由放弃唾手可得的战利品。

此时,奥尔良战役的转折点出现了。

菲利普得知贝德福德公爵拒绝奥尔良投降的提议后非常生气,下令让协助英军围城的勃艮第军队从奥尔良撤离,英军参与围城的兵力大幅渐少。

此时法军则因为贞德的加入而士气大涨。贞德原先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少女,奥尔良战役爆发后,她来到家乡附近的法军营地表示希望能为法军作战,但遭到了拒绝。

1429年,贞德第二次来到营地时,预言了法军在“鲱鱼之战”中的惨败。后来战事走向果然如她所料,当地的指挥官就将她引荐给了查理。

与查理会面后,贞德告诉他,她被天使赋予了赶走英格兰人、帮助查理加冕的神圣使命。查理并不怎么相信她,不仅是因为她令人惊奇的言论,还因为她当时穿着的是男性的服装,这在当时看来非常奇怪。

但查理还是决定让她加入到了奥尔良的战斗中去。后世有人认为查理当时面对英军毫无还手之力,只好死马当活马医了。

贞德加入到法军阵营后,跟随一批法军带着大量补给物资穿过英军的封锁线,进入了奥尔良城。接下来的几天,贞德时常来到街上游行,分发补给,鼓舞士兵和市民的士气。

更多的援军到来后,法军便开始发动对英军的攻击,首先攻克了一个英军驻守的小型要塞。两天后,贞德率领由奥尔良市民组成的民兵队,和法军正规部队一起进攻英军最大堡垒——圣劳伦要塞。

不远处的英军赶来支援要塞后,法军出现了恐慌,他们试图拖着贞德一起撤离战场。

但贞德并不害怕,她转身面对英军,高举神圣旗帜大喊“以上帝之名”,稳定住了法军的军心。法军在贞德的身边集结,发起了反攻,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贞德采用的新战术也是获胜的关键。她让骑兵都下马作战,避免成为英军长弓手的目标。骑兵下马之后立马与英军短兵相接,打得英军措手不及。

贞德虽然在此次战斗中腿部受伤,还是参加了第二天进攻列尔堡垒的战斗。受到贞德的鼓舞,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民兵队,参与到与英军的战斗中去。

战斗一支持续到深夜,法军统帅原本想等天亮后再发动最后的进攻。但贞德一个人独自拿着攻城梯,前去进攻英军的堡垒。法军士兵士气大振,追随贞德一起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法军最终攻克了堡垒。

英军阵亡将近一千人,还有六百人被法军俘虏。英军的包围已经被打开了多个缺口,他们只好从奥尔良撤离。奥尔良战役最终以法军的胜利结束。

后果:

雅尔若战役:1429年,圣女贞德在解除奥尔良之围后,率领法军收复卢瓦尔河沿岸的邻近地区,攻克了卢瓦尔河南岸的小镇雅尔若。

结论:

奥尔良战役是英法百年战争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法国粉碎了英格兰占领法国全境的计划,避免了法国王位由英格兰国王继承,为法国赢得百年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