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卫视回放中国男篮比赛,有关徐州的明星有哪些

2024-09-20 00:17:44

文章目录列表:

里约奥运会,媒体玩出了哪些新花样
结合材料一女排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有何意义

有关徐州的明星



刘羽琦、徐腾誉、范明、李保田、?韩兰成等。

1、刘羽琦

刘羽琦,1987年7月18日出生于中国江苏徐州,中国内地女模特、演员。2006年获得新浪世界杯足球宝贝冠军而因此走红。

2、徐腾誉

徐誉滕,1981年2月18日出生于江苏徐州 , ?歌手,音乐制作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声乐专业。早年在南京音乐频道做过节目主持人,后作为一名制作人,为任贤齐、黄品源等创作过多首歌曲。

3、范明

范明,1964年10月12日出生于江苏徐州,国家一级演员,导演。?

1995年,参演首部电视作品《七战七捷》。2003年,凭借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中的副班长“老高”一角,获得第十六届金星奖最佳男演员奖。2005年在《武林外传》中饰演刑捕头。

2008年主演《派出所的故事》。2010年,凭借《手机》获得安徽卫视国剧盛典现场-最佳男配角奖。

4、李保田

李保田,1946年11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家协会会员,中国**评论学会电视部艺术指导,中国**评论学会影视名人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辞典》荣誉主编。

5、?韩兰成

韩兰成,江苏徐州人,1949年出生.在机械厂工作过,后来担任过徐州文化艺术学校的老师.80年代末拜马季为师,是马季的第九个徒弟.后来在《曲苑杂坛》中担任顾问和主持人,创作的相声《咱爸爸》被很多演员表演过。

在《曲苑杂坛》中推陈出新,策划了《聪明的剧务》《洛桑学艺》《放驴小子》《新疆妹买买提》等一批新节目。

里约奥运会,媒体玩出了哪些新花样

奥运会不单是体育竞技的盛会,也是媒体的盛筵。层出不穷的奥运报道给予了媒体大胆尝试新闻报道新方式的绝佳机会。

《纽约时报》的体育编辑称,在报道奥运和世界杯这样的体育盛事的时候,通常媒体会在赛事前提前数月开始准备。记者们会尽可能尝试多样的表达方式,不同的人可以带着不同的视角、经验和兴趣来审视报道。报道的多样性是关键。

里约奥运会也是如此,各家媒体在这场盛事面前可谓使出了百般花样、千种手段。

《纽约时报》

全景+短信互动,可视化与社交化结合

飞人博尔特卫冕百米三连冠的那一场比赛可谓惊心动魄:一开始他落后于对手,然而,到了约60米处,局势出现了反转,飞人已跻身前列。

为了详细展现博尔特是如何赢下这场比赛的,《纽约时报》采取了全景图的方式,将赛程中每一秒都分解开展现给读者,并且该全景图是移动友好的,这意味着用户在移动端也可以看到这一详解。用户在移动端和电脑端滑动屏幕,就可以看到这场比赛是如何进行的。

从各方面来讲,这一全景图都比传统的七百字的文章更能说清楚博尔特夺冠的过程,也更加直观。《纽约时报》的这一选择并不出人意料,近年来等可视化手段越来越受到媒体的追捧,直观的呈现方式更易于吸引受众注意力、也便于受众理解报道内容,可见,未来可视化手段会越来越多地被运用。

《纽约时报》同时也尝试在赛事进程中以短信方式给用户更新信息:《纽约时报》的体育编辑Sam Manchester表示将给读者发送赛事更新,然而这一更新并不是一般的新闻推送。

Manchester打算在每日三至四次的更新中加入人情味的元素,选择快照、动图、表情和私人化的谈话方式来更新赛事新闻。这种私人化的短信或许可以给赛事报道带来不一样的交互体验,这也意味着新闻和社交的界限正在模糊,Facebook此前将亲友分享的新闻算法优先等级提高也证明了这一点。传播是新闻的重要特质,而在社交传播日益发达的今天,媒体不得不考虑新闻的社交化路径。

《华盛顿邮报》

机器人上阵报道,关注小众赛事

《华盛顿邮报》则开始使用机器人作战欧奥运报道,战略策略部主管Jeremy Gilbert表示:“我们并不是想用机器人来替代记者,而是想让记者能够有时间来做更具影响力的新闻。”

Heliograf是《华盛顿邮报》研发的工具,能够自动写作新闻,其可以使用数据和现成模板来生成新闻,生成内容包括奖牌榜单、赛事日程和比赛结果等等。这些新闻将和《华盛顿邮报》体育记者所写的文章一起加入到赛事报道的主博客中。

机器人进驻体育新闻报道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体育报道和财经报道某种程度上是最具可操作性的机器人新闻报道类型。

今年的奥运报道中,“今日头条”也使用了机器人Xiaomingbot来报道新闻。可以预料的是,、,未来机器人新闻在体育新闻领域中的应用将变得越来越普及,而体育记者则可以集中精力推出深度、独家的报道。

奥运中的有些项目缺乏广泛的认知度,只有在四年一比的奥运中才能够在媒体中曝光。所以尽管手球项目也有其球迷,媒体都会假设大部分的观众并不会密切关注这一比赛。为了使受众意识到这样的小众赛事,《华盛顿邮报》采用饼图方式比较各项运动的设施和场地多少,从而引起人们对于小众项目的注意。这种对小众运动的关切也体现出了《华盛顿邮报》不同的奥运报道风格。

《卫报》

推送和podcast,联动线下

过去的几个月中,《卫报》一直在实验推送,现在《卫报》开始利用奥运的绝佳时机来进行实验,推送每日的金牌积分榜、投票、小测验等,甚至还推送某一特定国家的赛况。用户可以登录选择获取某一特定国家的奖牌信息,只要这个国家获得了任何奖牌,《卫报》都会推送到用户。通过这种方式,《卫报》强调了奥运报道的贴近性,来强化读者对于其报道的需求。

《卫报》还结合线上和线下,开发了互动性的Podcast RioRun,鼓励用户在奥运举办期间走或者跑完里约马拉松的赛程距离,当用户在跑步过程中,《卫报》记者会分享里约和奥运的相关趣闻,并提供跑步的建议。

正如《卫报》所说的:“我们将追随里约马拉松的路程,带你走上一段音频的旅程。你所听到的内容将取决于你跑了多远、跑得多快。在马拉松路程中的关键时刻,跑步的距离将开启新的音频段落,所以,你跑得越远,听到的内容越多。”《卫报》将线下活动和报道联动一起,加入奥运体育元素,增加Podcast的趣味性。

趣数据:中国奥运在里约

“首金情结”的弦外之音

每年奥运会的中国首金,都会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今年也不例外。

数据显示,8月6日到8月8日,从“瞄准”到“泳夺”再到“射落”,“首金”的热度趋势经历了四次高点:第一个高点是易思玲、杜丽决赛时刻(第一次冲首金);

第二个高点为孙杨400米自由泳决赛时刻(第二次冲首金);

第三个高点为张梦雪夺首金时刻(“射落”首金);

第四个高点为中国队夺首金次日上午,媒体大规模报道,首金的热度趋势继续上升,之后迅速冷却。

但在今年的首金情结外,增添了更多理性元素。对于金牌选手和非金牌选手,人们都给予了鼓励和支持。

数据显示,用户对“8月6日杜丽、易思玲夺得银铜”和“8月7日张梦雪夺得首金”都表达了鼓励、认可的情绪,其中“骄傲”、“好样的”、“中国姑娘”等成为评价二者共同的评论热词。而对于杜丽、易思玲未能夺首金,最多的字眼则是“并非屈居”、“尽力了”这样的正面评价。

巅峰对决的数据画像

对于一些焦点的巅峰对决,今日头条通过大数据,对双方进行的分析,包括用户群、关键词等。

譬如,在马龙、张继科决赛前夜,大数据提前为大家展示了这场对决的关注点——“没睡醒”的张继科和“国乒队长”的马龙。

男篮输球,易建联背“锅”

由易建联领衔的中国男篮在奥运遭遇了5连败。尽管易建联再比赛中起到了关键核心作用,但中国篮球的失利还是让人扼腕。数据显示,中国男篮每输一场,国人对易建联的支持度就下降一次。

新晋“男神”和“女神”

姣好的面容,完美的线条,鲜活的运动力,运动员身上具备的各种吸引眼球的要素,都会成为赛场内外大家关注的焦点。每届奥运会,都会诞生颇受欢迎的男神、女神。里约奥运会上,这些面孔最受关注。

今日头条从8月7日奥运会开幕式当天起,基于当日的奥运数据,每天一版奥运大数据报告,对当天赛场内外的热点进行梳理、盘点:

每日最热——对每日奥运赛事的跟踪:最受关注的项目、国家、热词及热门新闻;

谁爱看奥运——对关注奥运的人群的画像:当日最关注奥运的省、市、性别、年龄;

聚焦热点或即将夺金的运动员——如孙杨、吴敏霞、邓薇等,包括哪个年龄、性别、地域的人最关注他们,以及与他们最相关的形容词、称呼等;

巅峰对决——对即将进行的金牌争夺双方做对比:如丁宁&李晓霞、马龙&张继科,对比关注他们人群画像的差别、对他们评价的差异;

彩蛋类——根据舆论热点新增内容:如11日的“国民老公”,对奥运会运动员中的有名男运动员和国民老公的相关性做了排序。

《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潇湘晨报》《成都商报》《重庆晨报》《江南晚报》《华商报》《海峡都市报》《温州都市报》《燕赵都市报》等报纸,河南卫视、山东卫视、安徽卫视等电视台,BTV新闻、湖北综合频道等电视频道、上海观察、浙江日报微博、宁夏卫视微博等新媒体,都试水奥运数据新闻。

人工智能、数据驱动会越来越多的介入到新闻事件的报道。机器人写稿已经在体育、财经类垂直类新闻报道中发挥作用,数据新闻也成为继计算机辅助新闻之后,大数据与新闻深度融合的新闻形式。

结合材料一女排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有何意义

每到胜利的时刻,舆论们都会兴致勃勃地说起“女排精神”,这个联结了中国老中青三代情结的“精神”。

——唯一一个连续在世界大赛中获得金牌的大球项目;

——唯一一个被赋予“精神”含义的运动项目。

从小组赛跌跌撞撞出线,到3:2艰难取胜东道主巴西,直至3:1战胜塞尔维亚夺冠,女排姑娘们一分一分地稳扎稳打,实现了真正的逆转。

团结、拼搏、锲而不舍、沉稳迎战、永不放弃,女排精神再一次感动了全国人民。 女排精神——80年代的光辉

1981年,中国女排以亚洲冠军的身份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经过了7轮28场激烈的争夺,11月16日,中国队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随后,在1982年的秘鲁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再度夺冠。紧接着,在1984年的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实现了三连冠的梦想。1985年的第四届世界杯和1986年的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中国女排连续二次夺冠。于是,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的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这给刚刚打开大门进入世界的中国体育,注入了一支兴奋剂。

那个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一种敞开大门、仿效西方的“新”社会经济制度在中国大地展开。“爱拼才会赢”、“多劳多得,多努力就多收获”,女排精神和时代精神吻合。郎平在自传《激情岁月》里写道:“女排夺冠以后,我扣球的形象都上了邮票,女排的形象做在了日历上,还有纪念币、纪念章,像民族英雄一样,逼着你只能上不能下,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属于我自己,女排是一面旗帜。”

当时《人民日报》头版评论员写道,“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人民日报》的郎平专栏里,就有报道说工厂女工深受女排精神感动,主动加班超额完成任务。集体荣誉感、拼搏勤劳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中国老百姓。

1984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取得了15金8银9铜的成绩,位列奖牌榜第四位。同时,中国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工厂。女排发展与中国的发展同步,走在了世界前沿,共同构成了这黄金的80年代。

“赶英超美”还是“学习西方”?

1985年郎平退役,选择出走美国做学生,她拿到了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体育管理系现代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开始了她的执教生涯。郎平有意识地给自己的排球事业加入了“体育管理系现代化专业”的成分。成就了她国际化的、先进的执教经历。

郎平的选择在当时是难以被人理解的,却又很有先见之明——在西方掌握体育话语权的时代里,只有学习了最先进国家的体育管理知识,才能跟上发展,应对体育竞争。

郎平是把女排的拼搏精神贯彻一生的人,她的艰苦事迹,大把的公众号都在女排获胜后第一时间推出。

在一个被西方大国既定的体育规则里,必须要学习好这一套,才能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当然,就算是占了上风,他们也能用既有话语权改变规则。乒乓球小球改大球,21分制改11分制,混双改团体,就是这么个道理)。

但排球不是乒乓球——一支12人的队伍,要实现通力团结,默契合作,才能取得好成绩;甚至不是篮球、足球这两样大球,出现一两个精英球员,整个队伍就能有不凡表现。排球对整支队伍的稳定性、综合实力要求更高。于是,即使在既定的规则里,一个队伍长期称霸的难度也更大,这也就是女排姑娘们每次胜利都是艰难拼搏取得的原因,也是各个国家的队伍要不断相互学习,相互赶超,也难以称霸的原因。或许,这也是排球运动最值得玩味之处。

商品时代的女排精神

走到今天,体育早已超出了健身的一般意涵,更加富有商业气息。特别是奥运金牌,最有含金量,拿到了就等于拿到了一大笔的代言费。

大家的“老公”宁泽涛,奥运之前几乎被捧上神坛,一口气接下了361°、伊利、戴比尔斯钻石、网易、VISA、Skullcandy耳机等数家赞助商。在媒体曝光上,其也以800万的高价成为了网易新闻在此次奥运会的代言人,更被专家认为其“5年赚10亿没问题”,成为接棒姚明、刘翔的“天王巨星”。

而孙杨等明星代言费据公开报道已到2000万,其一年总收入早已上亿。早已比上当年安徽卫视《丛林的法则》意图找刘翔时,开出的6000万/季价格。而今年奥运的新晋热门傅园慧发出的第一条商业微博,据悉也是在六位数的规模。

但女排姑娘们,这些“最重的金牌”得主,虽然有着艰辛的训练任务,但其实本身的工资并不算高。

2015年9月6日晚,前中国女排副攻张萍做客央视解说女排世界杯收官战时说:“女排是中国三大球成绩最好的,但我们的待遇不如足球和篮球,”

女排队员联赛薪资第一人,中国女排队长惠若琪,也曾在2013年表示:排球选手一年的薪水比篮球队员一场球的工资还少。

在中国,高度商业化的足球、篮球联赛上,一个俱乐部的花费动辄上亿,运动员一方面要好好练球,通过高超技术的发挥树立体育明星形象,同时也争抢命中率以拿到更多奖金;同时也要好好打造个人形象,走明星道路,用一笔笔广告代言费成为富豪。而这两点,女排姑娘都没有做到。当然,这最烧钱的中国男足和男篮的实际成绩与女排相比究竟差了多少个中国女足和中国女篮,各位看官心中自明,在下也不便多说。

诱惑当然是巨大的。也有不少运动员和评论员表示,希望加快中国排球的市场化进程,打商业联赛、树立运动员明星形象,以丰富的利益促进排球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排球运动员水平。

但与其他各类球类相较,排球运动并不容易出个人明星——主攻扣球、副攻拦网、对手失误,都可以出比分,团队团结默契要求极高。这就为个别排球运动员的商业转型提出了挑战。如今,我们看到闪耀光芒的足球明星、篮球明星,而排球却通常是整队出现,个人商业化价值可见一斑。

但真正令举国上下为之感动的,反而是这个成为商业转化阻碍的团结精神。

30多年的发展,奥运会早已不比当年单纯的“举国体制”意涵,加入更多商业、经济元素,运动员们抱着国旗热泪盈眶的时刻,强烈的爱国情怀会油然而生,却也意味着大把大把的代言费向ta走来。但团队力量远大于力量之和的中国女排,就偏偏难以落入这个商业怪圈。在精神意义层面,女排这枚金牌是最重的;在经济利益层面,这枚金牌却是轻的。

但这种个人利益小于集体利益、全面配合队友进行团队合作,在最好的合作过程中最大地提高自己技术和心理素质,最终取得个人和集体成绩双丰收的女排精神,这个看上去古板过时的“80年代精神”,却恰恰是长期的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灌输的遗产。感动世界的中国女排精神,是团结、拼搏、临危不惧、锲而不舍,却偏偏不是个人成功学的心灵鸡汤。

因而这个时候,我们为女排精神所感动,更实在期盼着一种价值观的回归,而不是通过一波波的商业诱惑,让女排成为第二个男足,走向女排精神的反面